中医皮肤病病理学既强调人体正气在发病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,又不排斥邪气的重要作用,并认为在一定条件下,邪气亦可成为决定性作用。中医病机学说是研究疾病的发生、发展和变化的规律及其机制的学说。包括发病和病机两方面:发病系指机体处于邪气侵袭与体内正气抗侵袭之间的斗争过程;病机系指疾病发生、发展及变化的机理。
(一)基本病理
1.阴阳失调之病理变化甚为复杂,大致情况有
(1)阴阳盛衰,阴阳偏衰,阴阳偏盛。
(2)阴阳互损、阴损及阳,阳损及阴
(3)阴阳格拒:包括阴盛格阳及阳盛格阴两方面,而成阴阳互相格拒的机理。均系诸多原因所致的阴或阳一方偏盛至极而壅遏于内,将另一方排斥格拒于外,致使两者之间不相联系,而见真寒假热或真热假寒之复杂病理现象。
(4)阴阳转化:由阳转阴,由阴转阳。
(5)阴阳亡失阳亡,阴亡虽有差异,但因机体阴阳互根互用,阴亡,欠阳之无所依附而散越;阳亡则阴无以化生而耗遏。故亡阴,可迅速导致阳亡;阳亡,亦可继而导致阴亡,最终“阴阳离决,精气及绝”。生命即告终止
2.邪正盛衰
(1)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,疾病的转归与邪正盛衰紧密相关,大致有三种情况:邪正相持;邪盛正衰;正盛邪则退。
(2)在疾病之正邪相搏之中,其力量对比发生着消长盛衰之变化。倘正气增长而盛旺,则必迫邪气消退;反之,邪气增长而亢盛,则必致正气耗伤。随之正气之消长而必致病证之虚实之变。“邪气盛则实,精气夺则虚”,正盛邪遏,邪盛则正衰,而反应出疾病虚实的变化。
(3)倘邪正势均力敌,即见邪正相持或正虚邪恋,或邪却而正气不复等,则常为急性病转化为慢性病,或遗留某些后遗症,或慢性病缠绵不愈。
(二)发病与正邪斗争
1.病邪是致病重要条件
疾病发生后,其病变与感邪性质轻重及邪气作用部位等均有密切关系。
2.正气不足是致病的内在因素
人体内脏腑生理功能正常,气血充足,正气则旺盛,卫外固牢,病邪甚难入侵,虽有邪袭而疾病无从而生;正气不足者,可触邪即病。3.体质、营养、锻炼、环境情志均是影响正气的因素
(三)脏腑失常
机体内五脏六腑一旦生理功能减退或衰竭,均可导致疾病的发生。皮肤病尤其是病毒性、严重细菌感染性、深部霉菌病杆菌性、性传播性寄生虫性、变态应性、结缔组织性、免疫缺陷性、神经功能障碍性、大疱性、内分泌性、代谢性、肿瘤性等皮肤病中涉及到脏腑的病理改变,且多累及五脏(心、肝、脾、肺、肾)者为多,伤及六腑者少。